南京大屠杀时期,金陵十三钗遭到怎样对待?老外的记录令人心疼
1937年的冬天,南京城沦为一座人间炼狱。日军的铁蹄踏碎古都的宁静,随之而来的是一场针对手无寸铁平民的疯狂屠戮。在这片血色笼罩的土地上,一群未曾撤离的外国人,用他们的笔和镜头,为后世留下了无法辩驳的罪证。其中,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庇护所,以及那些被称为“金陵十三
1937年的冬天,南京城沦为一座人间炼狱。日军的铁蹄踏碎古都的宁静,随之而来的是一场针对手无寸铁平民的疯狂屠戮。在这片血色笼罩的土地上,一群未曾撤离的外国人,用他们的笔和镜头,为后世留下了无法辩驳的罪证。其中,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庇护所,以及那些被称为“金陵十三
南京有个叫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地方,1937年冬天收容了一万多妇女孩子躲战乱。当时日本人打进南京后天天杀人抢东西,外国人建的安全区也守不住。后来这事被美国传教士的日记和牧师拍的电影胶片记下来了,现在才知道真情况其实比电影里更可怕。
魏特琳(1886-1941),中译全名明妮·魏特琳,中文名华群,美国人。1886 年9月27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西科尔小镇。6岁时,其母亲因病突然去世,使她过早地承担起家务。尽管这样,她还是通过一边做工一边读书的方式,读完了中学。17岁时正式皈依基督教,成了
反映抗日战争的书籍很多,数以万计(仅我馆馆藏就有近400种)。我们将分“史海钩沉”、“风云纪实”、“文苑英华”、“探赜索隐”、“图像留影”、“八方回声”六个板块向读者朋友们作一些介绍。
1937年的12月中旬,日军攻陷了南京城。此时在城内仍然有几十万的同胞没能逃出城区,结果在这之后的一个月里,惨无人道的屠杀事件开始了。
1932年,伪满洲国成立那天,长春车站挂上了新旗子,红蓝白黑满地黄,月台上,日本宪兵的枪刺闪着亮光,穿长衫的中国人排成两排,左边一排跟着鞠躬,右边一排悄悄往后退了半步,就这么半步的距离,左边的后来成了“协和会”的骨干,右边的名字全被记进了“可疑簿”。
这座身为一国之都、见证了六朝兴衰的古老城市,此刻正像一个生命体征飞速流逝的病人,呼吸越来越微弱。病因,是城外那面狰狞的太阳旗和它身后隆隆作响的战争机器。
日军中尉用生硬的中文喝道:"财富,交出来!"她颤抖着摘下翡翠耳环和钻石戒指,轻轻放在日军的皮靴前,希望换取一家人的安全。然而下一刻,刺刀划破了那个冬天的清晨。
2004年,在美国加州圣克拉拉县洛斯盖多(Los Gatos)的一条乡间公路上,只听“砰”的一声,张纯如在自己的车内饮弹自尽。
明妮魏特琳(1886年9月27日——1941年5月14日)是美国的传教士和教育工作者,1912年,她受美国基督教传教士公会派遣来到中国合肥,接替了前一个布道者的工作,开办合肥三育女子中学,开展妇女的扫盲工作。
妇女、儿童的教育问题,是魏特琳来到中国后所关注的焦点,也是她在战前一直从事的工作。当日军下令关闭难民所,要求所有难民回家后,各难民所负责人召集了多次会议,力图帮助那些无家可归且一无所有的难民。魏特琳一方面和其他负责人一样从中挑选出真正需要帮助的人,另一方面则开
南京沦陷后,鉴于日军的性暴力及对中国士兵的大肆搜查,为切实保护妇孺的安全,魏特琳决定不接收男性难民,但经不住难民们的恳求,她作了妥协,接收了许多老年男子,将男人和姑娘妇女分别安置在不同的楼层,老年男子被安置在中央楼的教工食堂。12月16日,有100多名日军来到
1937年12月13日,南京城沦陷,一场长达六周的人间炼狱就此拉开序幕。30万无辜生命消逝,城市被鲜血染红,哭嚎声回荡在每一个角落。在这场浩劫中,日军对妇女的暴行,更是如同利刃般深深刺痛了历史的记忆,成为南京大屠杀中最不可磨灭的黑暗篇章。